2023年04月13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消息

动态消息

一条走廊,汇聚起医药健康产业跃升的澎湃动力——聚焦“长辽梅通白延医药健康产业走廊”

  • 时间:2021-10-29 08:11
  • 来源:
  • 字体显示:  
   长春:
  医药健康走廊的“核心发动机”

长辽梅通白延医药健康产业走廊地图。
  作为我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中的“一主”,同时,也是“长辽梅通白延医药健康产业走廊”中的双核之一,长春充分发挥科研和人才优势,以创新辐射带动“长辽梅通白延医药健康产业走廊”高质量发展,成为拉动医药健康产业走廊快速发展的“火车头”。
  长春是一座科技文化城,这里拥有中科院长春光机所、长春应化所、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农业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等20余家综合性和专业类医药科研院校。同时,还有多个医药健康领域的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科技创新中心等,有医药领域的院士、领军人物和团队近百个,研发能力和人才储备居全国前列,为医药健康产业走廊提供了强大的科研和人才支撑。
  在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中,长春市依托集研发、生产、人才培养和信息服务为一体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抢占先机,积极发挥科技带动、产业示范、配套服务等功能,以高附加值产业链为主导,重点发展中药、生物药、医疗器械与医用健康材料、健康服务业等,着力将长春建设成集研究开发、高端产品生产、人才培养、信息服务、产业资本集聚、创新资源汇聚的医药健康走廊的“核心发动机”。
  目前,长春市已拥有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国家级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出口基地,已经成为我省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区域。仅长春新区就已拥有各级医药技术研发中心23个,医药企业发展到558家,其中生物医药产业集聚企业200余家,构建了相对完整的医药产业链条和产业生态体系,位列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东北区首位,是亚洲最大的疫苗生产基地和全国最大的基因药物生产基地,去年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达到160.8亿元。
  长春市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壮大,是与我省从“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上升为“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持续出台的政策激励和支持分不开的。同时,众多高科技医药健康企业也坚定信心,积极融入到“长辽梅通白延医药健康产业走廊”的发展中。
  成立于2008年6月的长春百克生物科技股份公司是一家集新药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自企业创立以来,累计立项研发项目50余项,研发投入超4亿元。
  “省里提出‘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建设医药健康产业走廊,这不仅给企业带来了产业集聚的机会,同时,也便于人才的引进。我们的目标是在行业里成为先行者,现在有了政府的政策支持,对未来的发展就更有信心了。”长春百克生物科技股份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姜春来说。
  位于长春市高新区的迪瑞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现有员工1600余人,厂区占地面积3.7万多平方米,已是国内尿液类、生化类检验产品第二大出口厂家。2014年9月,迪瑞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挂牌上市;2020年,成为华润旗下综合基金管理平台华润资本控股企业。
  “医药健康产业走廊建成会加强医疗器械核心部件的需求对接,建立上下游的供求关系来带动医药健康企业整体产业链条的发展。以前,有技术含量的部件要从其他省市或者国外引进,以后所有产业链会延伸且相互关联,我们在进购产品时有了更多选择和优势,这是最大的变化。”迪瑞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冬冬说。“政府的扶持对我们来说是一颗定心丸。医药健康产业走廊的建成一定能激发发展活力,把吉林建成国家生物产业高地的蓝图一定会变成现实。”
  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兴可待。站在我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潮头,长春重任在肩。未来,在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中,长春将成为以创新为特色、营业收入超千亿级的动力核心,发挥“长辽梅通白延医药健康产业走廊”门户作用,辐射带动其他地区共建、共享、共赢协同发展,不断推动我省医药健康走廊发展壮大。(李开宇 李晓静 景洋)
   通化:
  打造医药健康产业千亿级核心
   
通化医药高新区医药健康创业园远景。
  在我省“长辽梅通白延医药健康产业走廊”的中段,有一个闪亮的点,这里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并且是中国中药之乡、人参之乡,它就是素有“中国医药城”之称的通化市。全国仅有两个以“医药”冠名的国家级高新区,其中之一就坐落在通化。同时,她还拥有国家第一批、吉林省唯一的战略性新兴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作为“长辽梅通白延医药健康产业走廊”的“双核”之一,通化市按照我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部署,依托雄厚的产业基础,带动辐射着医药健康产业走廊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由于地处我国“三大天然药库”之一的长白山腹地,天然药材资源丰富,通化发展医药健康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多年来,已拥有了以通化东宝、修正药业、万通药业、金马药业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骨干医药企业;以重组人胰岛素、重组人白蛋白以及人参精深加工产品和生物林蛙抗菌肽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医药产业的规模和效益均居我省前列。作为一座享誉全国的“医药城”,通化现有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72家、集团公司12家,独立、协同或挂牌上市企业14户,国家医药高新技术企业38家,省医药科技小巨人企业39家。截至目前,通化自主研发的医药品种达185个,中药保护品种23个,国家一、二类新药30个,医药企业可生产23个剂型、3603个文号的医药产品。
  衡量一个地区的医药产业发展水平,新药创制是基础性指标。年初以来,通化21个医药健康产业化项目进入2021年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修正药业的“厄贝沙坦片”、通药制药集团有限公司的“阿莫西林”分别通过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东宝药业的“磷酸西格列汀”正式获批上市……与此同时,通化先后与吉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18个国内知名医药高校院所签订科技战略合作协议;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在通化医药高新区建有国内唯一院士工作站;24位国内知名院士、专家受邀成立医药健康产业高端智库;通化长白山国际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论坛已成为东北亚博览会的重要内容。
  在“长辽梅通白延医药健康产业走廊”的版图上,通化处于整个走廊的中段,东西相连,贯通南北,位置十分重要。同时,在“一廊”的带动下,通过完善配套、强化服务,各类要素向“双核”——长春和通化聚集,使得他们有更强大的优势带动“多区”联动。其中,通化的引领作用举足轻重。在全省的6个产业联动区中,通化担负着人参产业、道地药材绿色产业、生物药产业、康养产业4个产业联动区的辐射联动任务,通过优势互补,从而带动全省医药健康产业的协调发展。
  为了积极响应我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整体部署,通化相关部门第一时间制定出台了产业发展规划,并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通化市医药健康产业链的数字化监测、分析、治理和辅助决策平台。通化市科技局四级调研员李红军介绍,“这个平台相当于一个‘大脑’,可以随时监测和分析医药健康产业的信息,最终形成以通化为模板辐射全省的大数据共享平台,为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赋能、为政府科学决策、精准招商提供可视化依据。”
  一系列的举措和数据背后,是通化落实全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推动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未来,通化将依托国家医药城产业基础雄厚、集聚发展的显著优势,以医药、保健食品、旅游产业为支撑,突出制造业集聚以及中药材集散地的重点功能,对接长春动力核心功能,提升科技研发尤其是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加强专业性的国家级高新区建设,把通化打造成为既是营业收入超千亿级的制造核心,又是医药养互动互促的医药健康产业集群,推进中医服务和康养服务“两翼齐飞”,成为我省医药健康产业走廊最强劲的引擎。(李开宇 景洋)
   白山:
  发展道地药材 壮大康养产业
  
道地药材五味子种植。
  种植园中,微风中吹来阵阵药香;产业园里,医药企业研发基地不断扩建;人参、天麻、灵芝等药材源源不断地从市场走向全国;康养小镇里的老人们三五成群好不惬意……这是白山大地时随处可见的一幕。
  作为“长辽梅通白延医药健康产业走廊”里的重要一环,白山正焕发光彩,成为我省振兴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蓝图里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山具有丰富的人参等道地药材资源,当地以此为基础,积极加快建设原料生产基地和健康产品生产基地。南阳村是靖宇县远近闻名的平贝母种植村,全村276户村民,种植平贝母的占90%以上。截至目前,南阳村耕地总面积4300亩,种植平贝母规模就达到2000多亩,每年平贝母销售收入将近1000万元。
  平贝母种植模式只是我省药材资源种植的其中之一。目前,白山中药材种植面积26万亩,年产量近3万吨。其中人参种植面积5.3万亩、五味子3.6万亩、贝母1.2万亩、党参3.2万亩、返魂草2.3万亩……据统计,全省现共有药用资源2790种,居全国前列。在全国重点普查的363个药材品种中,我省有137种,占37.7%。
  道地药材资源是白山的优势,因此,在“长辽梅通白延医药健康产业走廊”中,白山成为人参产业联动区、道地药材产业联动区的主要力量。人参、西洋参、五味子、平贝母等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有代表性的道地药材优势品种种植正在向规范化、标准化、基地化迈进。
  在吉林长白山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基地,化药4类西格列汀二甲双胍片、左氧氟沙星片、盐酸美金刚口服液、地氯雷他定口服液4个仿制药药物正在加紧研发。长白山药业项目办公室主任崔宪利介绍说,“以前中成药的生产原料要经集团统一调配,价格高选择少,但医药健康产业走廊的建成打通了所有壁垒,我们可以在自产自销的药农手里选购价优质好的药材。”
  近年来,靖宇县三道湖镇太平村爱仁康养小镇受到了外界的广泛关注。王大娘已经退休多年,儿女都在城里生活,自己却在爱仁康养小镇住了下来,“出门就是花园和湖,跟老邻居们散散步、唠唠嗑,还能呼吸新鲜空气。”王大娘说。
  作为康养产业联动区中的一环,依托长白山资源,加强通化、白山、延边等地区优势旅游资源和特色养生保健资源的挖掘和整合,开辟医疗旅游、养老、康养等多样化健康服务是发展壮大医药健康产业走廊的重要举措。为此,白山打造了鲁能漫江、望天鹅、八里坡、老秃顶子、爱仁小镇等一批旅游点,建设了一批以健康养生、温泉休闲、生态体验、体育健身、森林避暑等健康产业为核心的特色康养小镇。今年上半年,共接待游客506万人次,同比增长217%;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1亿元,同比增长121%。仅5月当月就接待游客115万人,迎来了后疫情时代旅游经济的快速复苏和爆发式增长。
  创新发展中的白山,正以“绿色”作底色,靠“特色”辟新路,不断优化、释放产业动能,成为“长辽梅通白延医药健康产业走廊”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李开宇 景洋)
   辽源:
  写好鹿文章 做强鹿产业
  在我省“长辽梅通白延医药健康产业走廊”上,辽源市东丰县养鹿历史长达200多年,是“中国梅花鹿之乡”。多年来,辽源市大力发展梅花鹿产业,凭借梅花鹿产业优势,为我省医药健康产业走廊增添了一抹亮色。
  梅花鹿浑身都是宝,鹿茸、鹿鞭、鹿血、鹿肉、鹿胎、鹿脂、鹿筋、鹿皮、鹿尾、鹿角、鹿骨等,都是有记载的名贵中药和食疗补品。
  写好鹿文章,做强鹿产业。我省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推动“长辽梅通白延医药健康走廊”发展,使辽源的鹿产业在医药健康走廊中左右逢源,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在全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中,辽源作为“长辽梅通白延医药健康产业走廊”中梅花鹿产业联动区的纽带,连接着长春和四平,在“一廊”带动、长春核心引领下积极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提高梅花鹿产品研发能力,扩大梅花鹿系列产品的生产规模,延伸鹿产品深加工产业链条,推动养生、文化、旅游等多业态与梅花鹿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合力打造中国梅花鹿产业品牌。
  辽源医药健康产业基础雄厚,具有较强的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再创新能力。目前,辽源市培育发展重点医药健康企业29户,其中规上企业11户,占全省医药健康产业规上企业的3.7%;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户,占全省医药健康产业高新技术企业的1.6%;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8户,占全省医药健康产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的4.5%。拥有国家药品批号866个,生产药品品种798个,医疗器械与保健品批号58个产品,拥有有效专利54个,创建省级名牌产品4个,著名商标3个。
  在“长辽梅通白延医药健康产业走廊”化学药产业联动区中,辽源将积极发挥化学原料及合成药生产基地优势,对接吉林化学原料药产业园区特色,规划建设高标准原料药集中生产基地,促进企业技术升级,鼓励企业积极承接原料药转移,开发高端化学原料药、医药中间体、新型化学药品制剂,推动集约化生产和集聚。借助核心区药物研发机构、药物临床评价机构的作用,加快开展化学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
  博大伟业制药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化药、生物药研发及生产的CDMO民营企业,将“一个生产基地,两个研发平台”作为基础战略布局,在长春和北京分布两个研发平台。目前,博大伟业已与吉林大学签订合作项目10余项,总计项目金额1212万元。其中,博大伟业与吉林大学合作的“梅花鹿+医药健康”产业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具备技术咨询、检测分析、新药研发、成果转化、柔性引才、引进技术、项目招商和人才培训等众多功能,面向全市“梅花鹿+医药健康”产业提供研发服务。
  “随着‘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省、市都会推出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为医药企业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公司总经理谢文博介绍说。
  辽源市科技局局长张玉宝说:“未来,医药健康产业将成为辽源乃至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辽源要着力打造两个标志性产业链,即梅花鹿食品健康产业链和现代医药创新产业链。到2025年,“梅花鹿+医药健康”产业集群规模要达到50亿,形成年产2万吨化学原料药、年存栏梅花鹿50万头的产能。”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辽源正紧紧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全面发力,扬帆起航。(董博 李开宇 景洋)
责任编辑:刘佳芳